前往四國八十八所朝聖的旅程。在「一切的起源之地」鳴門,有一片連結人們祈禱與思念的土地。這次,我們將透過一位來自義大利的朝聖者的故事,追溯朝聖者的靈性之旅。
2025.11.17鳴門市是四國八十八所的第一座寺廟-靈山寺,以及第二座寺廟-極樂寺的所在地。
這裡是朝聖的“起源地”,已有1200年的歷史,人們的祈禱和旅程至今仍在這座小鎮延續。
在一個晴朗的秋日,朝聖者們從大門前出發,朋友們歡慶重逢,耳邊迴盪著「一路順風」的聲音,還有漩渦的自然脈動。
透過一位來自義大利的朝聖者的故事,我們追溯了鳴門所見證的「心靈之旅」的起源。
第一部:連結世界的「禱告之路」-一段始於鳴門的朝聖之旅
2025年11月1日,來自義大利的「與自閉症同行(In Cammino con L'autismo)」組織的20名成員造訪了鳴門。該組織致力於徒步環遊世界,走遍朝聖之路,旨在展現自閉症人士融入社會的美好景象。他們曾經徒步走遍世界各地的朝聖之路,包括西班牙的聖地牙哥朝聖之路和義大利的弗朗西吉納古道。兩年前,他們首次嘗試了四國朝聖之旅,並被沿途的溫暖氛圍深深打動,因此再次踏上這片土地。
在門前一番街,也就是位於第一座寺廟——靈山前的朝聖用品和紀念品門前一番街,當地人面帶微笑地迎接我們,並熱情地說:「歡迎回來!」當他們與上次朝聖之旅中結識的德島縣自閉症協會的成員和店主重逢時,眼中都閃爍著光芒。來自不同國家、說著不同語言的人們彼此微笑,手牽手。這溫暖正是這趟朝聖之旅的起點-鳴門最大的魅力所在。

「與自閉症同行」組織的代表佩蘭傑洛·卡帕伊表示:「兩年前我們第一次體驗了四國朝聖之旅,它對我們的生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這不僅僅是一次冒險或朝聖之旅,更是一次真正意義上的相遇之旅。我們有機會直面自我,體驗了旅行的奇妙,領略了日本文化,並感受到了當地人都深深銘刻的熱情」。

「我們參觀的每一座寺廟都讓我們感到真正的成就感和成長感。我們不僅克服了困難,而且在彼此扶持、一步步取得進步的過程中,也感受到了莫大的喜悅。日本也教會了我們很多。日常生活中對細節的關注、和諧的氛圍以及處處體現的對他人的體貼關懷,讓我們感到賓至如歸,倍受重視。
他們後來走遍了世界各地的朝聖之路,但四國巡禮的景色和同行者的笑容始終縈繞在他們的記憶中。於是,他們重返此地。河童說:「我們決定再次挑戰四國八十八所巡禮。我相信,透過四國巡禮,人們可以接納自我,尊重彼此的差異,從而獲得精神上的滋養;與他人同行也能使人變得更加強大。巡禮就像人生的縮影,是一條在面對困難和驚喜中不斷成長的道路。
兩年前曾與他們一同進行朝聖之旅的德島縣自閉症協會會長島裕子,對這次重逢表達了她的喜悅之情,她說:“我們在人行橫道對面看到彼此的臉時,我們倆都立刻笑了。我很高興能再次見到他們。”

四國八十八所的起點是第一座靈山寺。他們穿過沐浴在晨光中的寺門,緩緩向前行進。他們敲響鐘聲,點燃蠟燭,靜靜地祈禱。他們的神態莊嚴肅穆,十分安詳。
我們剛離開第一座寺廟,就聽到路邊一戶人家窗戶傳來孩子們的聲音。
“早上好。祝您今天愉快!”
其他成員笑著回應:“謝謝!”
他們互相揮手致意。在這短暫的交流中,人們感受到了這片土地上流傳至今的「禦仙泰」(好客)精神。像對待家人一樣送別和照顧陌生人——這種維係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文化,自古以來就在這片土地上延續。

四國朝聖之旅是一次虔誠的祈禱之旅,它將探訪大約1200年前空海大師修行過的88處聖地。旅程的第一步就從鳴門開始。這不僅是一場信仰之旅,更是一場自我反思之旅。
一行人繼續向下一個寺廟走去,很快,淡淡的桂花香開始在空氣中飄散開來。
——秋日朝聖之路,瀰漫著淡淡的芬芳,靜靜地指引他們的心。
【第一部分結束】
第二部分:繼續前行的祈禱:四國朝聖之旅的起源與現狀
四國巡禮是一條環繞四國島的宏偉環形巡禮路線,全長 1400 公里,沿途參拜與弘法大師空海相關的 88 座寺廟,這些寺廟散佈在阿波(高知縣)、土佐(愛媛縣)、伊予(愛媛縣)和讚岐(香川縣) 、土佐(高知縣)、伊予(香川縣)和讚岐(香川縣)。
◇ 四國朝聖之旅,一條擁有1200年歷史的朝聖之路,孕育於四國豐富的自然環境之中。

四國巡禮的歷史始於平安時代,當時僧侶和苦行僧前往相傳弘法大師修行過的聖地進行巡禮。鎌倉時代,西行、法然和一本等法師也曾造訪四國。漸漸地,一般民眾也開始參與巡禮。江戶時代海上交通的發展,使得前往偏遠地區的巡禮活動日益盛行。隨著弘法大師信仰的傳播,弘法大師的出生地、修行地和證悟地──四國,也被視為聖地,並在大眾中廣為流傳。如今,巡禮者通常乘坐公共汽車、火車或私家車等公共交通工具前往四國,但仍有許多人選擇徒步巡禮。四國巡禮已傳承1200餘年,歷經歲月變遷,至今仍由人們持續進行。
身著白袍、頭戴草帽的朝聖者,手持金剛杖,沿著被稱為「遍路古羅伽」的陡峭山路來回穿梭,這條山路保留著古老的韻味。長長的石階、寧靜的鄉村、熙熙攘攘的城鎮、平靜的海邊和偏遠的海岬,構成了四國朝聖之路的季節性景觀。朝聖者們臉上洋溢著滿足與平和,金剛杖敲擊鵝卵石的聲音輕柔悅耳,與四國壯麗的自然風光融為一體,伴著清脆的鐘聲,令人心曠神怡。
◇一條代表日本的長途環形朝聖路線
與以終點為目標的基督教和伊斯蘭教朝聖不同,四國朝聖是一條環繞整個四國島的長途環形朝聖之路,堪稱日本的象徵。徒步參拜所有寺廟需要四十多天,朝聖路線以個人精神成長階段命名:阿波堅定修行的決心;土佐佐寺是“修行道場”,在此直面自我,奮鬥;伊予予寺是“菩提道
然而,不必一次性參拜所有寺廟。每座寺廟都同等重要,您可以從任何一座寺廟開始。參拜的方式有很多種,例如分批參拜(“關裡內”),分四批參拜(阿波、土佐、伊予、贊岐)(“一刻參拜”),逆向參拜(“逆進”),或者隨意參拜(“隨機內”)。許多人會多次參拜。

在四國巡禮中,任何人都可以成為巡禮者,不分國籍、宗教或教派,他們與弘法大師一起作為“行行人”(dogyo ninnin)同行,尋求“救贖”或“治愈”,或者可能是“追思會”或“修行”,每個人都懷著各自的心願,一步一步地前往下一個寺廟相遇,繼續進行“心靈之旅”,在旅途中與自己相遇。
◇透過社區團結支持四國巡迴的「禦仙隊」文化
四國人民,無論老幼男女,都視朝聖者為熟人,熱情歡迎並悉心照料他們,提供一種名為“禦仙體”(osettai)的獨特幫助。他們為朝聖者提供食物、水果和飲料,給予鼓勵,在他們迷路時指引方向,有時還會提供免費的住宿和浴池,稱為「禪屋」(zenkonyado)。據說,“提供禦仙體,就如同將朝聖之旅託付給朝聖者”,或者說,“禦仙體本身就是一種功德”。
透過與當地居民的互動和日常交談,朝聖者們得以舒緩身心疲憊,重獲活力,即使中途想要放棄,也能受到鼓舞繼續朝聖之旅。四國朝聖文化與其他宗教朝聖文化的最大區別在於,四國朝聖已融入四國人民的生活,人民始終與朝聖者保持著密切的聯繫,而「好客」正是這種聯繫的象徵。
四國朝聖之旅:融合信仰、修行與地域的鮮活文化遺產
四國朝聖之旅是一種獨特的朝聖文化,它將對弘法大師的信仰、修行場所和支持它的社群結合在一起;它也是一份鮮活的文化遺產,傳承著我們國家的歷史、文化和日本人民的精神。
*資料來自日本文化遺產入口網站(文化廳)(https://japan-heritage.bunka.go.jp/ja/)
| 另一個故事 |
| 火影忍者第九交響曲-一首在坂東國迴響的和平交響曲 |
1918 年 6 月 1 日,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全集在亞洲首次由德國戰俘在鳴門市德島縣東戰俘營演出。
首演的背景是真實的歷史事件,體現了《第九號交響曲》所蘊含的人道主義精神,包括集中營工作人員(包括營長松江豐久)對戰俘的人道待遇,以及戰俘與當地民眾之間超越國界的溫暖交流。據說,當時當地民眾普遍稱呼戰俘為“德國先生,德國先生”,並像對待家人一樣與他們親近。坂東寺也是四國巡禮的第一站。熱情好客和善援宿的古老習俗在人們心中悄悄延續,似乎並沒有多少人抵觸接納外國士兵。
就像貝多芬借用席勒的詩歌來描繪人類的愛情一樣,鳴人九重奏是誕生於鳴門市的獨特資產,在戰火仍在地球上肆虐的時代,它也是一首超越國界、傳向世界的「和平交響曲」。
【第二部分結束】
第三部:循著桂花的香氣而行
前往第二座寺廟的途中,一行人在一個公園稍作停留。這裡曾是坂東戰俘營的舊址,如今已成為德國村公園。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被關押於此的德國戰俘與當地居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並透過音樂、烘焙、運動等方式培養了彼此的尊重。這段歷史展現了人們如何接納並和平共處,即使他們原本被認為是「敵人」。鳴門一直以來都秉持著包容的文化,尊重並接納各種差異。

穿越朝聖之旅第二座寺廟-極樂寺朱漆仁王門,一行人感受到寺廟的靜謐與莊嚴,開始重新思考他們的旅程。
會長加派重申了這次朝聖之旅的意義:「兩年前,我的兒子費德里科曾體驗,深受感動,回國後便開始學習日語。這次,我看到他自然地在寺廟門口鞠躬,祈禱時也遵守著正確的禮儀,我意識到他比上次來時進步了很多。


島會長也表達了對持續交流的希望,他說:“儘管文化和語言存在差異,但我們能夠通過肢體語言和情感交流互相幫助,共同前進。這次訪問中,我們多次感受到這種聯繫,即使是小事也能讓我們心意相通,這讓我們感到欣慰。我們希望未來能夠繼續珍惜這份情誼。”
從第二座寺廟極樂寺開始,朝聖者們正式踏上朝聖之旅。在柔和的秋日陽光下,他們靜靜地排成一列向前行進。

一路上,桂花的香氣不知從何處飄來。他們循著這甜美、懷舊又略帶憂傷的香氣,一步一步地前進。每當香氣消散,新的微風就會帶來新的氣息。彷彿大地本身也在溫柔地鼓勵著他們。

當我們到達第三座寺廟金泉寺時,一種愉悅的疲憊感湧上心頭。我們吃了午飯,拍了紀念照。彼此微笑致意後,我們繼續前進。但很快,一陣冷風吹來,天空也變得陰沉。隨後,瓢潑大雨傾盆而下。這場雨來得猝不及防,但沒有人驚慌失措。

他們躲在附近一戶人家的屋簷下避雨。屋裡的居民問:「你們從哪裡來?」「我們來自義大利。」「謝謝你們遠道而來。請多保重。」「謝謝。」在這片陌生的土地上,他們與當地人的熱情交流讓他們感到無比溫暖。

我理解卡帕伊所說的「朝聖就像人生的縮影」的意思。
如果下雨,就找地方避雨。如果累了,就休息。每個人走路的理由和速度都不一樣,沒關係。
雨停了,我穿上雨衣,開始走路。朝聖之路泥濘不堪,我的腳陷進了泥裡。我時而上坡,時而下坡,在泥濘中滑倒,但我依然繼續前進。人生亦是如此。有時事與願違,有時卻會迎來曙光。
最終,當我們到達第四座寺廟——大日寺時,陽光開始穿透雲層。濕漉漉的道路閃閃發光,陽光透過樹葉灑在我們身上。伴隨著雨中跋涉的疲憊,一種寧靜的成就感在我們心中升騰。


今天的旅程到此結束。 「再見!」我們互相祝賀今天的行程,笑著握手道別。臨別之際,我們約定下次再一起走,這句約定在秋風中輕輕迴響。
桂花的香氣再次瀰漫開來。如同人生旅程,朝聖之路仍在繼續。四國朝聖之旅熱情地擁抱每一位踏上旅程的人,讓每個人都能按照自己的步調繼續他們的靈性之旅。
正是這種包容的善意,持續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
【第三部分結束】
第四部:《再見》之城-鳴門的朝聖之旅
靈山寺是四國八十八所之首。寺門前,有許多店舖販售白袍、草帽和經書,為來自世界各地的朝聖者送行。鳴門真可謂是「朝聖之旅的起點」。
街角門前一番街街」的店鋪,已經經營了三十餘年。店主森下真美子女士出售朝聖用品和當地特產,她曾照顧過「與自閉症同行」的朝聖者,目送過無數朝聖者。每當身著白袍的朝聖者穿過店門時,森下女士總會輕聲說道:“祝您旅途愉快。”

「有些人看起來很緊張,有些人面帶微笑,還有些人憂心忡忡。每個人都帶著各自的思緒出發。我能做的只有叮囑他們‘小心’。但如果這條信息能讓他們安心出行,我會很高興。我希望這裡能成為這樣一個地方。”
這些溫暖的話語鼓勵了許多人踏上朝聖之旅。深深紮根於鳴門人民心中的「禦仙體」(好客)文化,也一直激勵著每位旅人。
「御膳禮不僅僅是送禮物,更是一種尊重,是對對方的尊重,尊重對方的為人。正因如此,它才能被任何國家的人們理解。即使語言不通,也能彼此理解。”

近年來,來自海外的朝聖者人數不斷增加,寺廟前的景像也愈發國際化。 「包容」一詞頻頻出現,超越文化、種族和價值觀差異的綜合努力的重要性也經常被提及。然而,四國朝聖之旅其實已經秉持這種包容精神長達1200年之久。 「無論國籍或宗教信仰,只要穿上白袍,任何人都可以被視為‘朝聖者’,成為朝聖路上的行者。一路上,我們重視與陌生人的互助和交流,每個人都成為了同行者。守望每一位朝聖者的腳步,並熱情地送別他們,這種獨特的文化只有在這裡才能找到。」森下笑著說道。
從鳴門出發的朝聖者,有時會在大約1400公里的旅程後返回這裡。他們在朝聖之旅結束時所表達的感激之情和成就感表明,這裡不僅僅是一個中途停留點,而是深深銘刻在朝聖者心中的地方。
「有些人來告訴我們,他們終於參拜完了全部88座寺廟。他們花了數年時間遊覽了所有88座寺廟,最終來到鳴門表達他們的感激之情。這讓我覺得這裡是一個特別的地方,是旅程的開始和結束。”
如今,身著白袍的朝聖者依然絡繹不絕地穿梭在靈山前的街道上。朝聖文化已經超越了信仰的界限,成為一種“人與人之間的紐帶”,深深地影響著整個鳴門町。
「鳴門鎮是一個能讓你安心走出去的小鎮。」森下溫和的笑容道出了他話語中的含義。

無論您是遠道而來的遊客,還是第一次嘗試朝聖之旅,亦或是希望透過健行來慶祝人生中的轉捩點,我們都希望所有旅行者都能在這裡邁出第一步,並帶著微笑歸來。
鳴門,四國巡禮的起點。
即使在今天,大門前仍然迴盪著「祝您愉快」的聲音。
[結尾]
本記事的資訊基於筆者當時的調查和撰寫。文章發佈後,產品或服務的內容和價格可能會有變更,在使用時請再次事前確認。
此外,記事內可能包含分潤與廣告連結,在購買或預訂產品之前,請謹慎考慮。
本頁面部分為自動翻譯。